你有多久没有下载新的App了?
半年,一年,甚至更长?那些曾经缔造了App神话的互联网大厂们,如今好像进入了休眠期——已经有四年没有出现一款现象级App了。自从抖音之后,移动互联网App产品的神话似乎终结了。
不少产品经理们怀念2019年年初的那个春天——持续创业的罗永浩、重获自由的王欣和意气风发的张楠同时推出各自社交产品,马桶MT、多闪“三驾马车”决战微信。虽然已经手握QQ和微信两大即时社交工具,但腾讯依然在2020年一口气推出7款社交产品。
时间进入到2021年下半年后,引人注目的新产品越来越少。Tech星球统计发现,腾讯从去年6月至今推出的新App仅有3个,相比于此前一口气连推7款社交App的盛况,差距不小。素有App工厂之称的字节虽然上线了8款App,但与以往相比,数量也在减少。就连往年新App上线最频繁的12月份,去年也没有见到大厂有新产品面世。
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红利的大厂们每家都一款亿级用户的App,这也是他们商业大厦的根基所在。过去多年,大厂也希望研发出更多的超级App。如今,App工厂们放缓了打造产品的步伐。
App工厂们“佛系”了?
1、大起大落
2018-2019年大厂们的密集上新,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和社交赛道上。
彼时的短视频领域,腾讯有速看、腾讯时光、下饭视频、火锅视频等10多款短视频APP,百度推出了全民小视频,快手陆续推出光音Mulight、笑番视频、态赞等等,网易推出网易戏精,新浪推出爱动。
社交领域同样是大厂“混战”模式,阿里巴巴上线音乐社交APP唱鸭、微博上线绿洲、百度推出匿名社交产品听筒、YY推出追吖、陌陌推出ZAO,腾讯则有上线猫呼、回音、轻聊、有记、朋友等一众产品。
2018年正是短视频风口极盛之时,抖音和快手快速增长的用户数据让互联网大厂都看到了短视频的巨大想象空间。尽管已有玩家领先,大厂们还是要开启一场狂飙式竞赛,以各种方法尝试赶超。
而2019年则是社交大年,一开年便有马桶MT、多闪和聊天宝三款产品在同天发布,之后行业热度也持续居高不下。
追赶大风口向来是共识。有相关业务布局的公司从更垂直细分的角度入手,极有可能会在某一细分领域抢占先机。没有相关业务布局,追赶风口说不定也能押中。
赛马内卷也好,激发创新也罢,那段APP百花齐放的时间值得怀念。
2、大厂们对于产品“上新”按下了暂停键。
以有“App工厂”之称的字节跳动为例,2018年到2020年,字节跳动对外公开的产品数量同比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分别推出了5款、6款、9款新产品。这三年,字节业务扩张,成立游戏业务“朝夕光年”、推出教育业务“大力教育”,以及开拓房屋交易平台“幸福里”等,新业务带动了新产品的研发和上新。
到了2021年下半年,字节上线产品的数量开始下降。2020年7月到2022年6月,两年内,字节共推出19款产品,其中2020年7月到2021年6月,字节推出11款新产品,占比58%,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的新产品数量占比则为42%,共8款新产品。
不仅字节,像腾讯、快手、阿里等互联网大厂在新产品的数量上同样有下降的趋势。虽然已经手握QQ和微信两大即时社交工具,但腾讯依然在2020年一口气推出7款社交产品。但是,腾讯从去年6月至今推出的新App仅有3个。
腾讯产品经理陈山深切感受到如今做产品不易。以往做一个产品,最快两个月就能出来,但现在的情况是,要么项目直接被砍,要么进展缓慢,比如一款“五音核“的街舞社区App,从今年年初开始测试,到现在还没有正式推出,而过去从测试到推出新产品只需要2个月左右。
“腾讯内部现在可能有十多款新产品在跑,能正式推出的还是少数,有部分止于内部赛马。裁撤的项目团队,除了调岗外,只能被优化,毕竟内部也没有那么多岗位去接纳他们”,陈山补充道。
一位字节跳动的产品运营李欣告诉Tech星球,原本他们组在去年正在研发一款新的社交产品,但不到一个月,该项目就被砍了,具体原因不清楚,组里的产品经理已经离职。Tech星球从一位行业人士了解到,某头部大厂去年计划推出一款全新的社交产品,名叫“井聊”或“井话”,但后来也不了了之。
百度产品经理盛强向Tech星球表示:“如今,大家都不愿意冒险做新产品、布局新赛道,这个趋势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实际上,做新产品是为了自家公司池子内的用户精细化,但是做新产品的路径太长,首先用户“量”能不能起来就是一个问号,然后还要尽快跑通商业化。”
“此外,现在做产品的投入非常高,以我们团队为例,30人的产品团队,每月成本已达到百万级别,而成本主要来自于人力成本,开发加产运,这两个是大头。一个产品的DAU、商业化得达到什么程度,才能把钱挣回来?再加上,现在行情不好,探索新赛道,做新产品并非是时下最好的选择。目前其团队成员已经少了一半,其中已经有3个高职称的人被优化,至今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盛强补充道。
互联网公司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追求扩张和高增长,现在的环境也不像以前一样:即便不盈利,只要用户还在增长,GMV还在增长,就可以融到足够多的资金,烧钱换增长。
现在,大厂们开始收缩业务、裁员、降本增效,期待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一家能赚钱的大公司,比如爱奇艺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长视频历史上的首次季度盈利,快手通过裁员和减少员工福利,一个季度就省下了1个亿。
大厂们希望提高盈利的能力,账上有足够多的现金,来应对不确定的大环境。而探索新赛道,投入大量成本研发新产品方面变得“佛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