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缘何今年密集投资?

作者:管理员  来源:http://www.it472.com  发布时间:2014-09-26

大众点评缘何今年密集投资?
9月23日,大众点评与国内餐饮娱乐服务业信息化供应商天财商龙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商户数据及商户管理系统等方面展开合作。(详情参见《天财商龙获大众点评B轮投资打造“云餐厅”》)。之前,大众点评与上海智龙、上海石川也达成类似合作。此三家企业同为ERP厂商,大众点评如此短时间内密集投资同类性质企业,不由不令人浮想联翩。由此,笔者联想起今年5月点评相继入资”饿了么“和“大嘴巴”。一年时间,大众点评接连投资5家餐饮相关企业,这背后必然存在着某种逻辑。业内曾有媒体解读4大因:守住核心优势,进行渠道下沉,完善生态系统,为上市做准备。笔者对此表示认同,不过更令笔者兴致高昂的是投资的时间选择在今年,而且是空前的节奏。结合餐饮行业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部分互联网企业在餐饮领域的快速掘进,并大众点评自身战略考量,笔者认为还有几点有必要做个补充。

1、巨头已涉入餐饮深水区,投资餐饮信息服务商快速占住上游市场。从餐饮外卖在今年的激烈表现就可发现,阿里、百度、美团均在往餐饮市场深度试水。阿里旗下淘点点欲从餐饮市场撕开O2O的口子,结果发现困难程度非同寻常,从高调宣布餐饮预订到默默转型餐饮外卖,淘点点O2O前头兵的重任逐渐旁落到支付宝身上,但淘点点从餐饮领域辅助支付宝的历史使命没有停止;百度从今年6月高调杀入外卖市场,重金投入冲击外卖同行,着实在餐饮行业掀起不小波澜。百度此举旨在吸引餐饮商家入驻外卖平台,为旗下地图、团购,甚至直达号积累商家资源。同时餐饮是高频消费,用户群体广泛,外卖将是招揽用户资源的得力杠杆;美团借助前期餐饮团购的基础深度发展商户资源,并依靠庞大的地推团队,美团的外卖做得有声有色,令外界纷纷侧目。

互联网企业在餐饮领域的快速掘进,让大众点评这个在餐饮行业扎根10年有余的生活服务平台如坐针毡。大众点评本质属性是媒介,是信息流的展示,帮助用户消费决策,增加商户露出机会。信息流平台有其自身缺陷:难落地,难以与商户深度结合。外卖是互联网企业与餐饮商户在业务层面较深层次的合作项目,涉足外卖有利于加深传统餐饮商户与互联网企业的利益捆绑,从而为互联网企业深入餐饮领域提供最佳入口。大众点评发力外卖,先后投资“饿了么”及上海智龙就是从两个维度强化对外卖的投入和重视。一个外卖垂直平台,一个餐饮外卖ERP服务商,囊括高中低三档商户资源,快速抢占餐饮上游市场。

2、餐饮市场渐趋成熟,信息化建设成共识。餐饮行业一直走在O2O模式探索的最前沿,团购、在线外卖不仅教育了用户端,也大量教育了商户端。餐饮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规模连锁企业标配,在现代餐饮企业内部运营管理和信息沟通上承担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与外部互联网渠道结合打造餐饮O2O的重要条件之一。ERP厂商是帮助餐饮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合作伙伴,深刻了解餐饮企业在信息化层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互联网企业与餐饮企业深度对接绕不开的中间服务商。大众点评投资ERP厂商,解决了长久以来存在的隔阂,也通过ERP厂商更深刻了解餐饮企业面向互联网所面临的问题,使双方建立深度接触变得更容易更顺畅。

3、通过B端积累C端用户数据,实现大数据分析。大众点评虽然积累了超过10年的商户数据,但这多集中在商户的基本信息层面及用户评价信息集合上,对于餐饮商户内部的财务、供应链、点菜等系统数据均未涉及。而目前的ERP系统完全是内循环的状态,虽然技术上从菜单点菜到无线设备点餐,打通了大堂、前台、后厨的数据,原材料进销存也实现了电子化管理。但从根本上来说,餐厅还是停留在被动解决问题的阶段,无法从消费者数据中得到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可以说,互联网企业与线下传统餐饮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着彼此并不互通的“信息孤岛”,无法实现用户数据与商户数据的最优化融合。如果两者实现数据互通、融合,将可以通过更大范围的数据分析,为商户提供更好的产品设计及用户精准营销,为用户提供更佳的服务体验。

4、为上市积极准备。CEO张涛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大众点评会独立上市。在团购进入疲软期,新的盈利点尚未明朗,有过10年历程的大众点评错失两次上市机会后,2014年成为大众点评蓄势待发的重要关键点,一方面资本市场对团购持续看低,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企业在O2O领域的布局不断加速。此前不久,彭博社报道,大众点评正与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沟通IPO事宜,上市地点选择在美国,融资规模可能在5-10亿美元。而大众点评最近一段时间的密集投资似乎正在印证这个消息:一方面可以拿出更好的故事说服资本方,另一方面不断投资也为企业估值获得不少加分。

综上,大众点评选择在今年密集投资餐饮相关企业在完善生态、巩固核心优势等大背景下,也与当下互联网企业涉足餐饮领域及餐饮市场发展成熟程度密切相关,而上市一直作为大众点评不懈奋斗的目标,正在最近一段时间积极酝酿,这一系列看似巧合的因素似乎正构成了今年密集投资的背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