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必知:驱动用户行为的 6 大心理学法则

作者:亿网科技  来源:亿网科技  发布时间:2025-04-09

软件开发 – 7.png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移动应用市场中,仅靠出色的产品功能已不足以确保 App 的成功运营。深谙用户心理,运用心理学法则来驱动用户行为,已成为运营者们的必备技能。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在 App 产品运营中发挥关键作用的 6 大心理学法则。

互惠原理:先予后取,培养长期习惯

你或许有过这样的购物经历:看中一件衣服,询问价格,老板报价 500 元,你尝试砍价到 300 元,老板表示难以接受,声称会亏本,随后提议 350 元成交,最终你欣然应允。在这个过程中,你因老板降价 150 元而感觉自己赚了,老板也认为你做出了让步,双方都觉得实现了互惠,从而达成交易。


这便是互惠原理的体现:当人们感受到他人的恩惠时,内心会产生回报的冲动。在 App 运营中,这一原理被广泛应用。常见的新人红包、限时折扣、满减活动等,都是通过前期给予用户优惠,激发他们回报的心理,进而培养长期使用 App 的习惯。例如,电商类 App 为新用户提供高额优惠券,吸引他们初次下单,后续用户可能因为已经在该平台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且感受到了实惠,便会持续在该平台购物。

承诺和一致:引导用户迈出第一步,塑造忠实客户

心理学家发现,赛马时参与者下注后,对自己所选马匹获胜的信心会大幅提升,即便马匹本身的实力和胜率并未改变。这揭示了一个现象:人们在做出决策后,倾向于使后续行为与之前的决定保持一致。


在游戏领域,这种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许多原本的免费玩家,在遇到免费皮肤、折扣装备或 1 元大礼包时,可能会尝试付款。一旦完成付款,他们的身份从免费用户转变为付费用户,立场发生变化,为了使言行一致,他们会努力寻找成为付费玩家的理由。随着付费行为的增加,用户对游戏的依赖度和忠诚度也会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忠实客户。

社会认同:利用从众心理,增强用户信任

社会认同,即我们常说的从众心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判断事物时,会参考他人的行为。当面对两款商品,一款销量高达 5000 多,另一款仅有十几个销量时,即便后者可能更符合我们的实际需求,我们往往还是会选择前者。


如今的网红奶茶店,如喜茶、coco、一点点等,常常人满为患,大排长龙。很多人正是因为看到众多人排队购买,出于好奇和从众心理,也会跟风尝试。购买后,由于花费了时间和金钱,会倾向于认可产品,觉得 “这么多人买,肯定没错”。在 App 运营中,展示 “XXX 人已购买”“按人气筛选商家” 以及用户好评等元素,正是利用了社会认同心理,增强新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信任,促使他们做出购买或使用的决策。

喜好:借助情感纽带,实现社交裂变

在朋友圈,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拼团活动。当下热门的社交电商,便是巧妙运用了 “喜好” 原理,将亲朋好友之间的好感和信任转移到商品上。例如,你可能会收到朋友的消息:“在么,这里有一个很便宜的电饭煲,原价 500 多,拼团后只需要 300 多,你不是刚好也打算购买一个吗,不如一起拼个单吧。” 原本需求不明确的你,可能因为朋友的邀请,基于对朋友的信任和喜好,下单购买了商品。


对于 App 运营者而言,通过鼓励用户邀请好友参与、设置社交互动功能、打造个性化且吸引人的界面和内容等方式,增强用户对 App 的喜爱程度,同时借助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实现产品的快速传播和用户增长。

权威:依托权威背书,吸引用户信赖

在中国,权威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专家、名人站台已成为常见的营销手段。以知识付费为例,“网易”“三联”“腾讯” 等知名平台推出的课程,往往能吸引大量用户,正是借助了这些平台的权威形象,让用户产生信任感。


在 App 运营中,如果能获得行业权威机构的认证、专家的推荐,或者与知名品牌合作,将大大提升 App 在用户心中的可信度。例如,健康类 App 若能得到权威医学机构的认可和推荐,用户会更愿意相信其提供的健康知识和服务的专业性,从而更放心地使用该 App。

短缺:制造紧迫感,刺激用户行动

从双十一到 618,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已成为社会现象。其中,“限前 XXX 名优惠”“折扣倒计时” 等策略,充分调动了用户的紧迫感,让他们觉得如果不立即行动,就会错失良机。


这种短缺原理在 App 运营中同样适用。例如,限时免费的 App 功能、限量发放的虚拟商品、特定时间段的优惠活动等,都能激发用户的购买或使用欲望。通过制造稀缺性和紧迫感,促使用户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提高 App 的活跃度和转化率。


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App 运营者需要掌握这些心理学法则,巧妙运用到产品运营的各个环节,精准把握用户心理,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 App 的持续发展和用户的深度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