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应用软件衰落记:属于超级 APP 的时代过去了?

作者:亿网科技  来源:亿网科技  发布时间:2022-11-02

23.png

“11年更新了108个版本,安装包从457KB飙升到257MB,相差575倍。”前段时间有博主拆解安装包时发现,相比1.0版本微信安装包中的199个文件,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2600个。越来越臃肿的微信也被外界吐槽:其实90%左右的更新都不用。


从小而美的IM产品到日均超过11亿的全国应用,现在微信覆盖的生态更多了,也因此聚合了更多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充值、购物、理财、打车、买票、刷视频、小程序。而是最核心的聊天功能,占用空间最少,除非你存储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


回到去年,在微信十周年公开课上,张小龙仍然说:“微信还是一个小而美的产品,几乎和十年前一样简单。”作为彩蛋,官方在会上透露团队正在研发一款输入法。这款产品也是不久前发布的,但是安装后,可以占用650mb存储的微信键盘比其他同类产品大2-5倍。所以有网友调侃它可能会压缩一个《魔兽争霸3》。


微信不是个例。以iOS客户端安装包为例。QQ超过680M,Tik Tok接近400M,淘宝JD.COM也接近300M。安装和运行后,经常使用几个G。互联网产品经理似乎明白虹吸效应,他们对功能的叠加如此熟悉,以至于马斯克在去年给所有Twitter员工上课时,威胁要把微信学习成一个包罗万象的超级App。


但是用户真的需要这些功能的优化和增加吗?不一定。


比如大到淘宝嵌入各种小游戏,QQ里拿出一个虚幻4引擎,百度App测试电商业务几年,支付宝覆盖所有生活服务,美团首页居然推荐看小说;小到一个听音乐的App,可以直播,可以看小视频,可以购物,可以设置动态壁纸和外卖。就算玩羊,为了拿道具也要看各种广告。


虽然他们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引流、留存率和广告费,但不妨碍我们意识到,这些零碎功能的急剧增加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用户和高活跃度,有些app甚至走上了不归路。


按照乔布斯的理解,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是科技和人文的交汇点。而在中国,产品经理们并没有从这套规则中找到边界,反而变成了:产品越小,差异越大,东西越大,越普遍。比起重新开一个垂直产品,在原有应用土壤的基础上,注入更多的板块和可能性,让它变得更大更全,成为一个超级软件,莫名其妙地成为所有玩家的商业共识。


在这样一个功能不再稀缺的时代,有特色的独立产品已经很少见了,硅谷的SaaS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家里,大家的解决办法就是生态,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比如大公司通过制定标准和开放的接口,把小企业和原来的细化联系起来,小程序也是如此。但是这种方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谁来带头,你为什么要带头?


01.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变成垃圾?

早在2007年,乔布斯就推出了第一代iPhone。当时他并不想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应用,而是把智能手机当成云服务的终端,通过浏览器搜索访问网站,因为当时手机在计算、续航、存储等能力上表现不佳。然而事与愿违。第二年,他发现访问网页的速度太慢了。同年,他发布了Appstore。此时,苹果开始构建应用生态系统。


三年后,《连线》在一篇《Web已死,互联网永存》的文章中指出,“过去几年数字领域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从开放的互联网过渡到半封闭的网络平台。”这些平台为智能手机带来了各种应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app,后者提供的服务让用户不再关注搜索本身,而是获得它。


当时这篇文章认为:App正在取代Web,苹果的“iTunes+App”模式迎来了互联网的新时代。事实确实如此。作为移动互联网爆发的节点,除了2010年iPhone 4的诞生,随后的App市场也迎来了量和量的双爆发。


今年,移动社交软件Kik的出现颠覆了短信,15天内用户突破100万。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中国,立刻激起了蝴蝶效应。于是,当微信出现的时候,除了米聊、飞信、易信、王新,还有即时聊天、心有等IM玩家参与了这场“千信大战”。


微信问世前两个月,张小龙在饭否上贴出了很多对产品的思考,包括那句名言“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变成垃圾?”即使没有先发优势,腾讯的进入也不容小觑。米聊上线时,雷军也说过,“如果腾讯进入这个领域,米聊成功的概率会降低。”结果是一个预言。


微信1.0版本,功能单一,当时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直到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上线,流量从PC转移到移动,QQ的策略让位等等。简洁明了的功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用户开始出现偏移。截至2013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突破6亿,成为亚洲最大的IM软件。


当时智能手机刚刚普及,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瞄准移动客户端,各自开始圈地,抢占入口。阿里力推手机淘宝,腾讯拓展微信支付生态,360加强在移动应用的投入和战略布局。大厂们忙着调整结构,一时间热闹非凡。


“看到微信就紧张。”在一次IT领袖峰会上,马云告诉马花藤,在此之前,阿里有业务链,腾讯占领用户社交,百度圈流量。随着BAT三分天下的边界被打破,智能手机的高频让他们觊觎彼此的地盘。


据相关媒体报道,2013年,阿里巴巴内部的移动互联网开发产品已经达到近30款。除了王新,来往、手淘和支付宝,O2O等本地生活移动应用也在重点发展计划中。除了入股新浪微博,阿里还先后投资了陌陌、快快等公司,斥资8000万美元收购移动应用服务平台友盟,填补社交和移动短板。


但即便如此,正如当时的负责人曾鸣所说:阿里还没有找到统一的移动用户平台。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阿里巴巴的移动产品仍然是差异化的功能,不同产品之间的功能差异使其单点。


现阶段玩家意识到app之间跳转的成本远高于Web时代的超链接。虽然移动互联网可以让产品聚合更深入的信息,但它们之间的高墙也在被重新筑起:基于阿里的应用已经全面封杀了微信,微信也封杀了淘宝的推广链接,它们的目光已经放在了国外。苹果和脸书以更加封闭的生态系统在商业上游刃有余,后者也因此建立了以用户注意力换取广告的盈利模式,而依靠开放原则的谷歌则逐渐衰落。


All One和Best of同类产品处于天平的两端,市场和玩家都更喜欢后者。


当时国内大部分主流app的安装包容量虽然从kb涨到了mb,但都控制在5MB以内,手机内存空间基本维持在16-32G左右,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本用不完。这也意味着当时的app大多个性鲜明,产品内部功能统一。平台中几乎没有不必要的功能,不需要相互唤醒和后台活动,也没有不合理的文件存储机制。


02.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拐点出现在2017年。随着三大运营商陆续降低流量资费,移动互联网用户逼近10亿,硬件更新,存储空间释放,社交、娱乐、办公等功能整合。智能手机的角色从工具变成了电子器官。


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以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高峰为背景,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市场app数量超过406万。从用户的角度来看,35 apps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需求。从抢占市场到争夺流量,最大限度地抢夺用户时间成为玩家心照不宣的阴谋,app的体量也迅速膨胀。


互联网应用软件的衰落:超级App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2017-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安装App数量分布比例,来源QuestMobile

典型的例子还是微信。在飞信、网易泡泡等玩家离场后,兼具沟通、支付、朋友圈、微信官方账号多重角色的微信,确实还保留着一次性基因。但随着“跳跳”游戏的发布,微信第三方小程序正式开放,各种功能陆续嵌入,平台生态转型的理念也显露出来。


从产品本身的底层逻辑来说,产品是功能的集合,功能的延伸和转化离不开使用高频段和低频段,使用刚需频段但不刚需的路径。比如微信的聊天功能无论怎么变,始终处于刚需高频产品的维度,即时通讯占据了四个标签页的前两个。


高频功能需要用户触达,缩短用户使用路径,基于核心功能构建功能生态。你会发现像朋友圈、小程序等功能的入口会更深,但是由于微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这些功能就不用担心没有用户了。


有开发者曾在博客中感叹:“现在是BAT的天下,App独立存在的空间不断被挤压。独立App想占领市场地位,时间不多了。”经过几轮验证,最重要的入口依然稳定,比如电商、娱乐、本地生活等App头部,这也意味着App格局逐渐稳定。所以BAT厂商开始利用自己主流app的优势,开放小程序和各种入口来留住客户。


互联网应用软件的衰落:超级App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虽然人们嘴上说倡导开放,但在产品使用上,生态不仅仅意味着便捷,更意味着新一轮的圈地和商业闭环。最终,所有的赢家都希望实现统一,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他们变得无处不在,他们就会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所以,当微信、支付宝、美团等核心app获得对流量的绝对控制权时,一方面需要功能上的增重;另一方面,超级App可以连接同部门的其他应用,并为其赋能。比如微信在连接一切的同时,其无限扩展的边界也为实现自我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03.策略不清晰的产品就是坑。

作为智能手机的开创者,iPhone 4内存的三个版本分别是512MB+8GB、512MB+16GB和512MB+32GB。过去16GB内存的手机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8GB+256GB甚至12GB+512GB的巨大内存体积。


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如果把MAU超过1亿作为“安装必备”的应用标准,那么现在已经有25款app超过了标准线,覆盖了通讯、电商、地图、短视频、资讯、浏览器、本地生活、游戏等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此基础上,如前所述,App对设备内存的占用处于不断扩大的阶段,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功能的叠加和臃肿。


早在几年前,就有人发起绿色应用公约,解决App臃肿的问题。后来工信部牵头成立了统一推送联盟,旨在减少app专门加入推送消息的无关代码和功能。然而,这些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实际的反应也很少。


2013年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首次推出轻应用模式,利用搜索框直接搜索app,实现即时搜索和使用。这种模式虽然没有被持续关注,也算是小程序的前身,但是小程序在平台上背书,尤其是对于玩家来说,认为把运营、支付等流程委托给小程序,无异于给了腾讯半条命。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轻便安全的双保险呢?


其实我们都亲身经历过这种变化。2018年以来,移动互联网赛道上掀起了一波极速版。自从Aauto Quicker推出极速版app后,今日头条、JD.COM、美团、百度、全敏k歌等App也纷纷推出极速版,以节省内存、更快更好的极速版App的名义迅速占领市场。


以美团为例。去年,美团极简App上线,专注于生鲜果蔬和日常生活百货的购买。官方的描述是“精简优化版,跑得快,省流量”。从单一功能来看,美团极简版相比美团,更偏重于购买。一开始只保留美团优选和电商,后来增加了外卖服务,属于到店和到家的服务集合。


简化版被视为对用户需求的进一步细分,在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采用增量转存量的方式运营。但今年,事情有了转机,app store里再也找不到美团的简体版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团快递版安卓。此外,还有微博快车版、Tik Tok快车版、汽车快车版等。产品经理开始意识到极速不是极小,它的字面意思并不能代表产品的实际用途。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各种极速版App和原版的安装包大小,会发现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即使在美团极速版中,应用首页上方依然保留了“获得免费水果”、“每天获得现金”、“走路挣钱”等游戏功能。有些极速版甚至还增加了其他功能,比如极速版在Tik Tok和Aauto faster推广的“看视频赚红包”功能,其实就是吸引下沉市场的一种方式。


这时,我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如果说过去推地、扫码当礼物下载App的方式属于向外营销、向内引流,那么现在App里的功能丰富到臃肿,连脱离自身产品特性的功能都有了。无论是打造极速版还是内置游戏,结果都是一样的:想不出什么好的创新点子,就把能想到的都加进去。最后大家做的越来越像,分分合合做一个体双应用导流。


4.互联网应用生态:百感交集。

一个App的功能太多太乱。有人说这不应该怪程序员,应该怪产品经理。但是产品策划是不是什么都不做就把自己卷进去了?当然不是。


尤其是在当前大厂优化蔚然成风的时代,市场竞争激烈,kpi考量严峻,领导说我们不能落后别人,大平台有流量,于是产品经理把意思传达给了程序员,程序员看着面前的山发呆,然后只是不停的忙着各种业务和功能。


畸形的市场产生畸形的内卷,无序的发展导致无限的内耗。


但实际上,产品朝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并不是市场应有的样子。300年前,亚当·斯密就说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自然会迫使社会进行专业分工。在目前高度竞争的状态下,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精细化、垂直化,很难做出一个通用的产品。


玩家更容易从细分市场进入市场,因为越小的东西越不一样,而越大的东西越普遍。比如过去十年,B端软件,垂直功能软件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值都出现了井喷,上市软件总市值从700多亿美元飙升到6500多亿美元。


矛盾也在这一刻爆发,因为更窄更专注的定位会拉低垂直赛道的天花板。在市场普遍被高估,互联网巨头坐镇的情况下,国内大部分玩家其实很难独立生存。关系链,移动用户的积累和流量入口的开发,大厂是天然的流量池,用户多,需求大,以至于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被收购成为理想的归宿。对于大厂来说,与其花时间去积累。


这样的大鱼吃小鱼法则也适用于具体的产品功能。张小龙认为连接就是做服务的基础设施,基于连接可以进化出来的成果才是最丰富的。微信中除了及时沟通之外的功能占了95%以上,但即使去掉这95%,微信还是微信,在社交领域的霸主地位不太可能动摇,但如果失去了那5%,微信就不复存在了,这其实很类似于小马拉大车的作用。


互联网的发展是很执着的,中国的App也喜欢大而全,仿佛整合了上千个功能就能体现出这个企业无穷的生命力。但是做微信生态开发的人都应该知道微信到底有多少bug,以至于微信的更新日志总是会更新一些功能,修复一些问题。至于是什么修复的,他们自己可能也不知道。


这股风潮甚至从中国吹到了硅谷,焦虑的脸书开始约会招聘;Snap加入了小程序;优步不满意外卖,开始送药一个小时。曾经,谷歌、脸书、网飞、油管泾渭分明,甚至跨界壁垒都无法打破。谷歌的电子邮件、搜索、人工智能、网盘、社交网络和其他应用程序可以覆盖整个屏幕。


相比臃肿的应用,这位前硅谷巨头不妨围绕核心业务构建一个“应用矩阵”。但事实上,现在的硅谷互联网公司都在逐渐抛弃过去的专属标签,在行动上紧跟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大杂烩。多次拒绝扎克伯格收购的Snap创始人EvanSpiegel成为马斯克“微信理论”的最大支持者之一。


根据e营销人的数据,近年来用户手机的使用时间明显增加,但用户并没有下载更多的app。ComScore发布报告指出,用户下载付费意愿降低,低频app会被清理掉存储空间,这和国内的情况差不多。用户手机中的移动应用数量正在接近饱和点。